close

530149_412529915432964_1018327849_n  

(轉貼自美人好站,以前鄧醫師上非關課程的筆記)
★心理醫師在分析、詢問個案的童年是如何的時候,目的不是為了去證明你的父母有錯,而是希望你藉由此了解來「知道自己的內心裡是如何想像自己的成長」。而你所想像的成長,是如何造成你今天的個性和問題。所以,幫助自己不用重活一次,也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,這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,不再需要多走冤枉路。

★在思考自己的童年身世前,首先要先介紹「人成長的心理理論」,了解家庭在你成長的時候是如何形塑你的個性。-這是屬於精神分析療法學派(Psychoanalytic School)的觀點而來。

★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有一組人物和現實世界中的人物是沒有關係的。例如,常常兄弟姐妹各自所描述的父母中,聽起來會讓人疑惑「他們講的是同一個人嗎」?

★第一個親近你的照顧者稱為「原始照顧者」。你和原始照顧者的關係如何?原始照顧者眼中的你又是如何?你覺得原始照顧者對你的影響是什麼?我們通常會圍繞著幾個類似上面的問題,來探討內在你和照顧者的關係,並以此來解釋:第一、你在最早依附期的時候所期待被滿足的這個關係,記憶中是否有達到。第二、我們會在生活發生困難點的時候,會思考、回顧我們和主要關係人之間是否協調,其所對應出來的家庭問題。

★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否有混淆的現象?

★在層次不明的家庭結構中,容易產生角色混淆的狀況。

★整個心理發展最終目的是完成「個體化」。個體化的意思即是:了解自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並且能夠不將做這件事時所遇到的恐懼或痛苦歸咎於別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妻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